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从古典中挖掘更多可能

从古典中挖掘更多可能

摘要: 谈到威廉·福赛斯(William Forsythe),一定会从古典开始。这是其后他在当代芭蕾编舞领域 大放异彩、大胆探索身体表达以及跨界装置艺术的原点与土壤。

谈到威廉·福赛斯(William Forsythe),一定会从古典开始。这是其后他在当代芭蕾编舞领域大放异彩、大胆探索身体表达以及跨界装置艺术的原点与土壤。


The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 2002-

2003, Dance Finalists Meeting © Rolex/Heine Pedersen

从舞蹈到装置


空旷的空间里,数百个圆锥形的摆锤被细细的丝线牵引,从天顶上自然垂悬。动力装置按照默认程序运作,这些摆锤规律整齐地缓缓摇摆,幅度时大时小,节奏或快或慢,宛若机械奏鸣曲。但这并不是一件仅供观望的装置作品,悠然律动的同时,它也在邀请观众加入其间。对参与观众的唯一指示,便是不要碰到摆锤。除此之外,任凭观众按自己的喜好随意穿梭于摆锤迷宫之中。


在这样的设置下,每个观众躲避摆锤的脚步,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仿佛人人在舞动属于自己身体所创作的独特编舞,与机械共舞,与他人共舞。


这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大型互动艺术装置来自著名的当代舞蹈家威廉·福赛斯,并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登陆香港自由空间。巧妙的设置令人不知不觉跳起舞来,更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Rolex Presents: William Forsythe’s Nowhere and

Everywhere at the Same Time No.2,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作品《无处又遍处》最初于毗邻纽约High Line 的空置大厦面世,后来进化成各个版本在不同类型的场地展出,包括以现代主义风格见称、由发电厂涡轮机室改建而成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及威尼斯双年展逾600年历史的军器库展区等。此次于自由空间大盒展出的《无处又遍处(二)》为亚洲首展,同场播放三段福赛斯的舞蹈影像,包括《Alignigung》(2016)、《Solo》(1997)及《Lectures from Improvisation Technologies》(2011),介绍这位当代芭蕾大师如何用身体探索舞蹈。


超越舞台,突破边界,尝试在不同艺术领域跨界时,福赛斯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有些人会问我,在做舞台表演之外的创作时,你是视觉艺术家吗?”而他给出的,则是相当果断的否定,“我说不是,我是编舞者。其实我也是一个艺术家,但我选择在编舞这个领域中工作。”在他看来,编舞不只限制于舞蹈,它是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这个世界如何组织起来。“你可以把它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上,编舞也可以把世界打开。”


从古典到当代


1949年,威廉· 福赛斯出生于纽约。他的舞蹈生涯从扎实的古典芭蕾开始。1971年,22岁的福赛斯在纽约加盟乔弗雷芭蕾舞团。两年后,他又前往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这一阶段成为他重要的转折:在跳舞的同时,他开始创作,并在1976年交出一鸣惊人的编导处女作《乌尔里奇特》和《达芙妮丝与克洛埃》。这也为他赢得了驻团编导职位,此后接连推出作品《加里略的梦》(1978)、《事件》、《俄耳甫斯》、《时光的循环》(1979),更迸发出随后贯穿了他整个舞蹈生涯的随时标新立异并让人防不胜防的巨大原创能力。


Dance ilm: Solo,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编舞和舞蹈是不一样的(概念)。”在线上对谈中,福赛斯这样谈到他眼中的舞蹈与编舞。“这是两个东西,传统上而言,编舞是用舞蹈去体现一些想法,但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我们会发觉,编舞有时候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实践。”他如海绵一般吸收着同僚与前辈的舞蹈经验,“我向伟大的皮娜- 鲍什和其他在我之前的编舞者学习,研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编舞?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怎样的?”


1980年代,福赛斯羽翼已丰,他离开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欧洲各地开始了自由编舞生涯。1984年,他同时出任了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编导,被誉为“欧洲当代芭蕾的神童”。


这一年,福赛斯创作了令芭蕾界耳目一新的《舞步作文》。女舞者关节腔中的活动范围通过夸张、延伸、扭曲、紧张等各种方式尽可能扩张,四肢在剧烈的扭动和变形中由恐惧达到绝望,爆发力和脚尖技术趋于登峰造极,整个肢体表现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结果是在最古典的芭蕾语汇中,开掘出了最新鲜的可能性来。


此时的福赛斯超越了“浪漫”和“古典”芭蕾一贯的唯美主义陶冶和愉悦,同时,他也打破了观众的传统观演规范:音乐突如其来地中断,舞者随之走下舞台。福赛斯以此解构与重塑当代的演出方式。


1986年,福赛斯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巨星S.吉扬度身创作了力作《多少悬在半空中》,吉扬以超极限的肢体动作和完美的芭蕾技术演绎了这样的当代主题—物质丰富,日趋富足,但人们却日益缺乏安全感,当代的人们即使脚踏在地面上,心也多少是悬在半空中的。这个当代性极强的舞蹈作品备受欢迎,并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等著名舞团的保留剧目。


Dance ilm: Lectures from Improvisation Technologies

Photo: Forsythe Production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从舞者到老师


时间跨越到新世纪,威廉·福赛斯的职业身份也更为多元。除了涉猎编舞和艺术创作,他也在成为一名传承舞蹈教学的老师。


2002年,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舞蹈)项目拉开帷幕,福赛斯与藏族舞者桑吉加不谋而合,成为该项目资助下的首对师徒。“桑吉加好像未受污染的水源,清澈流动。”福赛斯这样评价这位门生。


不懂英语的桑吉加只身前往德国,这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和经历,“因为遇到了威廉,他成为我的老师,也让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在出发之前,桑吉加对舞蹈产生怀疑,那时他并不明白舞蹈所能承载的命题和力量,并且对于自己是否继续跳舞犹豫不决。“我以前认为的舞蹈,只是一些动作,但是艺术性的观念并没有打开”,桑吉加说。


这些疑问最终在福赛斯那里找到了答案,“当我到了德国,跟老师、跟他的舞团、跟所有优秀的舞者进行合作、表演,并去学习的时候,我才知道舞蹈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段经历改变了桑吉加的一生,直到现在,他将师承福赛斯的那些理念传授给他自己的学生或表演者,“让他们开始理解,舞蹈不是单一的东西。”桑吉加如是说。


编辑 杨扬 撰文 关子夫 设计 木谷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