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文化 > 色彩与光:生命的公式

色彩与光:生命的公式

摘要: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的作品常常让走进展厅的观众会心一笑:不规则的、立体、被放置成各种角度的镜子;两张叠加在一起轻轻转动就会有无限变化的银河系天文照片;再普通不过、却因为奇思妙想被摆放的瓦楞纸……他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创造出生动的艺术作品。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的作品常常让走进展厅的观众会心一笑:不规则的、立体、被放置成各种角度的镜子;两张叠加在一起轻轻转动就会有无限变化的银河系天文照片;再普通不过、却因为奇思妙想被摆放的瓦楞纸……他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创造出生动的艺术作品。


《第三天堂》木材,金属,聚苯乙烯,织物,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21年

《第三天堂》木材,金属,聚苯乙烯,织物,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21年


另一个米开朗基罗


刚刚过去的上海电影节热门纪录片《进入乌菲兹》中,镜头扫过佛罗伦萨的早晨,馆长埃克-施密特从员工通道走进大名鼎鼎的乌菲兹美术馆,开始一天的工作:来借藏品的其他美术馆、重新布置的展室、迎接资助人团体为了让他们捐钱资助修复馆藏……


早上点,乌菲兹美术馆开馆,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在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中,只要出现观众,几乎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举起手机,对准展品,按下拍摄键。无论是波提切利的《春》, 还是米开朗基罗的《圣家族》,在今天,面对手机的时间大约远超过与观众眼睛的对视。


《打破镜面—动作4》超级镜面不锈钢丝网印,150x250cm,2017年

《打破镜面—动作4》超级镜面不锈钢丝网印,150x250cm,2017年


这种多少有些荒诞的现象无孔不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当站在另一个名叫米开朗基罗的意大利艺术家的镜画作品《见证人》面前,未免禁不住会心一笑:巨大的镜面上,用丝网印刷的方式描绘了满满的举着手机与相机的人们,当观众走近,习惯性掏出手机对准作品时,便不由自主融入其中,成为难以辨认真假的“见证者”。


虽然镜画系列的灵感并非来自当下,其最初想法早在1961-1962年间就已经在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的脑海中萌发:彼时,他精进了一种用于创作“镜画”的工艺:将绘有图像的薄膜覆盖在超级不锈钢镜面上,获得一张放大至真人尺寸的照片。到了1973年,薄膜图画完全被丝网印刷取代,原始照片可以直接印制在不锈钢镜面上。


《大井》镜面,瓦楞纸,120x180cm,19652021年

《大井》镜面,瓦楞纸,120x180cm,19652021年


全世界的符号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1933年生于意大利比耶拉。早期的艺术实践致力于自画像的探索。作为二十世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运动“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自1960年代起开始他的艺术生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镜面绘画创作。他从日常物品出发进行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高雅”出身,让观众的参与构成了作品的动态发展。在艺术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镜面绘画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挑战,以行为、装置、雕塑等多种展现形式,延续理性的探索。


近日,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在上海的首个个展“生命的公式”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触及了艺术家逾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全面呈现出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理念思考。


展览以近乎倒序的方式,从预示着艺术家美好愿景的“第三天堂”系列展开。2003年, 皮斯特莱托发表《第三天堂》宣言,并开启其同名系列创作。在这一系列创作中,他以数学的无限符号“∞”为基础,衍生出第三个圆,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第三天堂”。三个圆分别象征着自然主宰的世界、现代社会创造的人工世界以及这两者终将达成平衡共生的理想世界,即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彩色二减一》,镜面、金漆木框,180x120cm x2幅,2015年

《彩色二减一》,镜面、金漆木框,180x120cm x2幅,2015年


“减少”与“增多”


意大利语中的“天堂”一词来源于古波斯语,意为“受保护的花园”。而人类作为花园里的园丁,则要保护这座星球,关照居住其间的人类社会。在全球视野下,“第三天堂”或许能够作为一个宏大的理念,引领我们每个人去承担各自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这个象征性符号曾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地,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中庭、在古巴哈瓦那的教堂广场上、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列宁雕像旁,在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大楼前的“新的无穷大符号”,现在来到上海,高悬于民生美术馆的核心展厅正中。在其之下,大型装置作品《镜子的划分与倍增》遍置着以各种不同角度打开的双面镜,镜面之间的互映及反射暗示着个体与环境甚至所处社会的关系,折射出人类意识、情感、记忆和梦想的复杂无限,视觉化地展现出对于理性的虚拟探索。镜面如同一张巨大的表盘,连同观众的活动轨迹一同嵌入在“第三天堂”的中轴坐标上。


《第三天堂纱帘—三元转化》,12面纱帘,织物印刷,500x300cm,2020年

《第三天堂纱帘—三元转化》,12面纱帘,织物印刷,500x300cm,2020年


而装置作品《大井》则重现了1960年代具有特殊里程碑意义的“减少的物品”系列:在一个开放和封闭并存的空间里,瓦楞纸与镜面这两种普通的日常材料被赋予了新的观看意义。“当时我手上拿着一卷硬纸,要把它摊开。我沉浸在创作中,突然发现摊开的纸板可以自己直立在那里。”皮斯特莱托这样说道。这一系列的诞生,也为评论家杰尔马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的“贫穷艺术”概念提供了重要参照—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质朴、平价的物质材料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定义。


“减少的物品”系列中的另一件《无限立方米》也颇具代表性。作品是一个由六块反射面朝内的镜子组成的立方体,在搭建过程中,随着镜面数量的增加,装置内部形成的镜像数量也不断增加。放上最后一面镜子的那一刻,镜子内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立方体,所有看得见的图像都消失了。“如果一个物品,只能看见它的外部,那么它的内部就只存在于想象中。任何验证都会改变它的性质。”皮斯特莱托这样阐述他创作《无限立方米》的想法。


本次展览还展出皮斯特莱托的其他作品,呈现艺术家漫长创作生涯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物体的转动》、《彩色二减一》和《色彩与光》等。通过丰富的艺术创作,皮斯特莱托始终在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时空的无限问题。


编辑 杨扬 撰文 SZ 设计 木谷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